之前曾提及,鳳飛飛和甄妮因電影"楓葉情"主題曲主唱風波傳出心結,而兩人也真從此未再同台出現過,包括各自主持的節目中也未見過對方的身影。當時歌壇最具人氣盛名的就屬一王四后,一王是劉文正,四后則是鳳飛飛、甄妮、崔苔菁與張琍敏。無獨有偶,崔苔菁與張琍敏也發生類似的爭唱風波,當年一部由林鳳嬌與秦祥林主演的電影"摘星"也發生主題曲搶唱,最後電影公司為擺平海山與麗歌兩大唱片公司,竟將主題曲與插曲分拆由兩家公司出版,各自由張琍敏和崔苔菁演唱部份歌曲,這種現象不用說在當時唱片界實屬匪夷,就連現在也不大可能發生。而崔張二妹從此也不再同台出現過。崔苔菁和張琍敏兩人都畢業於文化大學,而且還是同班同學,求學時本就各領風騷,也不大往來,此次爭唱事件過也只是讓兩人多年的瑜亮情結正式浮上檯面罷了。

    崔苔菁本是銀河唱片歌星,曾出版過「愛是你愛是我」、「落葉的煩惱」等專輯,但成績僅屬普通,直到跳槽到麗歌唱片後才真正冒出頭角,進而光芒四射。1970年,台視推出首部連續劇《風蕭蕭》,在這部改編自徐訏小說的抗日連續劇裡,崔苔菁受到製作人青睬演出其中一個女配角角色,演技雖顯生澀,但能與當時的巨星白嘉莉和戲劇一線小生江明同台競技,對其知名度的提昇著實加分不少。之後台視推出了國內第一個以大自然為外景的歌唱節目《翠笛銀箏》,崔苔菁憑藉著其艷麗的外型和穩健的主持口才與台風迅速的累積了個人人氣,也讓節目在觀眾心中建立了品牌口碑。這其間她的歌曲:「乘風破浪」、「窗」、「翠笛銀箏」、「有人告訴我」、「青春年華」---,也藉著節目成功的播送成為傳唱金曲。1977年,李行根據瓊瑤的小說《水靈》拍成了電影《風鈴風鈴》,由林鳳嬌、秦漢主演。影片中有一首插曲「愛神」,作曲人非常屬意由動感十足的崔苔菁演唱;崔苔菁也不負眾望,把這首熱情奔放,洋溢歡樂的歌,詮釋得有聲有色,並且很快的就紅遍歌壇。這首歌也真正奠定了崔苔菁在歌壇性感女神的巨星地位。之後她更推出由當時的綜藝鬼才張剛賢製作,充滿崔苔菁個人秀色彩的歌唱節目《歡樂周末》,此節目不但質感精緻,燈光佈景道具運鏡更是用心非常,首創的"一歌一景"的歌唱型態更將演唱來賓烘托的人人皆如巨星,尤其當崔姬站在那專為她設計的"水晶舞台"上唱著「風」、「煙火」、「嘿!年輕人」、「你是否長相憶」時,一個睥睨藝壇,嫵媚妖嬈,風情無人能及的一代歌姬己讓你完全臣服在她的巨星風華之下。誰知就在崔苔菁當紅之際,她卻突然與商業小開須偉群結婚,而這段婚姻維持不到一年,彼此就勞燕分飛。失婚之後的崔姬並沒有被情感挫折打倒,反而更堅強獨立,隔年更主唱了瓊瑤電影《浪花》的主題曲。經過婚姻洗練的崔苔菁在這張專輯中雖仍保持她一貫輕嗲嫵媚的氣音唱腔,卻更多了委婉和柔情,而「浪花」、「浪花吹醒情人夢」和之後的「白花飄雪花飄」更讓所有喜歡她的歌迷看到了一個歌藝更成熟,比以前更崔苔菁的崔苔菁。她當時紅的程度由以下例子可窺知一二。在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期,開始拔擢台灣本省籍的青壯菁英,此舉使台灣政壇不再只是以38年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的外省籍官員為主,而讓台灣本省籍人士也能出頭,成為政府骨幹。當時這對台灣政治的本土化發展是極具意義。當年因為"崔苔菁"紅極一時,輿論媒體就取其諧音,把這政策叫"吹台青",取其意為"吹動台籍青年從政之風"。另外, 民國六十七年,當時桃園中正國際機場還沒興建完成,凌菲卻就為節目出外景踏上停機坪,載歌載舞。凌菲一出道,就被譽為崔苔菁接班人, 方才出道久,凌菲就登上台視最紅的歌唱節目「歌星之夜」,接受主持人的專訪,並製作個人小特輯。在最當紅的時候,凌菲毅然嫁給了負債千萬的倪敏然,並從此淡出螢幕,結婚三年後,卻因個性不合兩人以離婚收場,前年與倪敏然再見面時卻已是天人永隔。

    張琍敏素有"小迷糊"的封號,那是因為她在早期中視的連續劇「家有嬌妻」中飾演一位男主角金滔的迷糊老婆而得名。也因為這個角色的成功,讓她在往後不管是歌唱或主持風格上一直走這樣的路線,而從歌迷的反應中看來,她的風格是確立對了。民國66年張琍敏在台視推出「大螢幕」,這是台灣第一個遠征國外拍攝,介紹各國風景名勝的歌唱綜藝節目,這個節目也讓她成功的擠身歌唱、演戲、主持三棲紅星之列。隨之的「歡樂宮」、「千嬌百媚」等,也都是質感與收視雙嬴的火紅節目。因為張琍敏的聲腔屬於尖細類型,所以歌迷對她的印象大都停留在「鳳凰于飛」、「願像漢家郎」、「回娘家」------等等的民俗小調歌曲,其實她在時代流行曲風上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跳跳迪斯可」、「摘星」、「看到楓林小雨」----等也是她當時頗為賣座的流行金曲。崔愛蓮,是「性感女神」崔苔菁的妹妹,出道後和崔苔菁成了當時最知名的歌壇姐妹花,崔愛蓮出過幾張專輯,像「青春偶像」、「一片落葉一片情」以及「你在我身邊」等歌曲。但是最為人熟知的卻是她翻唱崔苔菁的「嘿!年輕人」。由於她自出道開始,便走和其姐相同的冶艷動感路線,且其成就又未超越其上,所以便一直屈於崔苔菁的陰影之下,因此在十幾年前,和民歌手楊耀東結婚後便逐漸淡出演藝圈轉往商場發展,只是偶爾以玩票的性質上上綜藝節目。孰料,2001年卻因氣喘舊疾復發不幸病逝,徒留歌迷噓唏。

    六十七年有一部電影在台灣重映,那就是由李翰祥導演,凌波與樂蒂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年,《梁祝》首映時李翰祥才三十七歲,是《梁祝》的導演與編劇,他當時基於邵氏電影公司的政策,為了和另一電影公司由李麗華主演的《梁祝》互別苗頭搶上映,李翰祥從籌備到影片殺青推出才僅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誰知竟換來了電影史上的不朽。黃梅調本為長江中游的歌曲,電影則常用國語唱出,加以主調反覆,平易近人,符合「重複就是強調」的道理,因此一經推出,立即海外內風行。《江山美人》、《貂蟬》、《王昭君》、《紅樓夢》、《三笑》、《魚美人》、《西廂記》-------等無一不賣座鼎盛,其流行程度一如當時美國正方興未艾的歌舞片一般。《梁祝》一片,導演李翰祥運鏡流暢,很自然地將人物的感情,融入如詩如畫的景物中;也用似真似幻的景觀佈景襯托角色的感情,終至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古松、臥樹、藤蔓、雲霧、嶙石、繁花、翠葉、小橋、流水等,景景是詩、物物是情,導演的人文、美術涵養之高,令人折服,加上劇情過程完整、節奏緊湊,讓這部黃梅調電影成了真正不朽的。經典作品。《梁祝》一片除讓李翰祥接下來繼續引領電影風潮幾+年之外,更一舉捧紅了「梁兄歌」----凌波。凌波原是廈門片的小角,藝名原叫"小娟",1962年進入邵氏電影公司,初名"沈雁",因在電影《紅樓夢》中幫飾演賈寶玉的任潔幕後代唱而受到李翰祥導演的賞識。凌波本非預定的梁山伯人選,原來反串的女演員,因故得罪李翰祥,才由凌波取而代之,李翰祥並為其取藝名為"凌波"。1963年的台北,人口不到一百萬,在三個月的映期中,《梁祝》卻賣出了七十二萬張票,足見該片當時的風靡程度。同年10月30日,凌波應邀來台,松山機場及沿途,出現了二十萬名的影迷,其瘋狂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台北還因此被港報稱之為『狂人城』。樂蒂是當時排名第一的中國女演員,她長相清麗脫俗,古裝扮相更是氣質出眾,當時「古典美人」之譽不徑而走。《倩女幽魂》、《紅樓夢》、《花田錯》、《萬花迎春》、《鎖麟囊》、《霧》及《翠湖春斷》,皆為她的代表作。樂蒂容貌和演技俱屬一流,曾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寶座,可惜在1968 年時卻因感情問題想不開一時服用過多的安眠藥而香消玉殞,過世時她才三+一歲,和另一名自殺的名影星林黛一樣,她們的過世不但對當時的電影圈而言是痛失良才,更讓無數的影迷扼腕慨嘆。《梁祝》當年不但票房披靡,更一舉囊括當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樂、最佳剪輯及演員特別獎等六項大獎、簡直就是紅透半片天。據說當時評審團認為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因此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只好巧立了一個「最佳演技特別獎」以贈,成為影史上的最大的佳話趣談。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八年間,香港和台灣總共推出五十多部黃梅調電影,是黃梅調最興盛的時期。而黃梅調歌曲更是大街小巷人人都能哼上一段。「戲鳳」、「扮皇帝」、「郊道」、「王昭君」、「遠山含笑」、「東海龍王角」、「十八相送」、「樓台會」-----曲曲皆是經典。其中尤以「梁山伯,一心要把英台訪呀!英台訪呀!」的《訪英台》一曲不僅轟動港台,也唱進了那個時代各地華人的記憶深處。

    六十年代的台灣樂壇,在歐美歌曲的薰陶下,出現了一批極富創新意識的詞曲創作者,例如莊奴、左宏元、翁清溪、駱明道、鄭貴昶、羅大佑-----等。而大量偶像歌星開始的走紅,無形中把台灣的流行音樂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儘管此時樂壇上呈現出一片向榮之勢,但翻唱之風依舊在樂壇上盛行,歐美文化的烙印也一直存留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此時,本土音樂文化的覺醒勢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境界。從1972年前後開始,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等人開始在台北醞釀後來轟動全島的“現代民歌”運動。1973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余光中的詩譜曲的《鄉愁四韻》。1975年楊弦與胡德夫以余光中、徐志摩等詩人的詩為歌曲基詞,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行了一場“ 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此場演唱會更成為校園民歌運動開始的標誌圖騰。而這次演唱會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錄進楊弦于同年出版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而風潮洶湧的民歌時代也由此正式展開。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學動物學院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台的青年畫家李雙澤跳上台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里?”李雙澤向觀眾席投擲可口可樂瓶,并激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學生立刻吶喊回應,這就是著名的“可口可樂事件”,李雙澤代表所有熱愛音樂并且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喊出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為有力的聲音。

    <新格唱片>,<海山唱片>則是促成民歌流行的兩大唱片公司。而民歌運動隨著商業手法的包裝,於流行歌曲風行的邊緣逐漸開展出一條路,而且越來越茁壯。 繼1977年新格唱片的金韻獎青年歌謠演唱大賽之後,1978年海山唱片也開始舉辦民謠風民歌創作比賽,並出版一張張的紀念專輯,使得更多年輕人得以參與流行音樂的寫作和改造,大幅豐富了民歌的表現形式。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演唱大賽即誕生了「小茉莉」、「如果」、「正月調」-----等創作好歌 。新格唱片《金韻獎》每屆比賽完便會推出民歌合輯,以及優勝歌手的個人專輯,這也迅速擴大了民歌對社會大眾的影響。由《金韻獎》第一集推出在短短數月內即銷售突破十萬張便可獲得印證,此銷售數量遠遠超過當時許多流行歌星的專輯銷售紀錄。而愈演愈烈的民歌創作風,在當時的校園中更形成了一股無人能擋的傳唱熱潮。 當時對某些自詡高級知識份子或高社會階層者而言,對「歌星」二字總帶著有些許華服戲子的嘲謔成份,感覺上是不高尚的。而民歌強調的是我們的心聲‧我們的創作‧由我們自己唱出唱自己的歌。由於演唱者表演風格清新,不嘩眾取寵,立刻和流行歌曲與歌星形成一種各自壁壘分明的喜好和支持板塊。當年另尚有一些致力於本土民謠尋根的音樂工作者,如許常惠組織了"台灣全省民眾音樂調查隊",開始環島尋根採集。民謠歌手陳達的<思想起>重新唱響是為其間最大的文化音樂收穫。

《梁祝精華版-凌波》:

      資料來源:維也納音樂

      撰修/補充/ANDY.L

      07/09/28

      AN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俺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