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過,衛公子設計害死自己兩個哥哥公子急子之後,雖然即位為衛侯,但是,公子和公子心中卻對他極為不服。於是趁衛侯伐鄭的時候,連絡了一班舊臣擁立公子急子的弟弟,公子黔牟即位為王。二公子還派兵在「惠公」回國都的途中狙殺他。「惠公」伐鄭兵敗,又被追殺,於是,便腳底抹油逃到齊國投奔舅舅「齊襄公」。
     「齊襄公」才剛經歷了「哥哥愛妹妹而計殺妹夫」事件,正是輿論多所批評的時候。於是,齊侯便想借幫外甥奪回王位,出兵伐衛這件事,來轉移國人的目光焦點。原來,「以為轉移焦點就可以改變事實」這種政治爛招數,在中國早存在幾千年了。
     公元前687年,「齊襄公」幫助外甥「衛惠公」再次登上了衛侯的王座,卻也得罪了周王的女婿黔牟,「襄公」怕周王會報復,於是便在邊境葵丘駐紮了一支防衛軍隊,由大夫連稱統轄。齊侯並且向將士們言明,到每年瓜熟之時,便調兵換防一次,以解兵士長年離鄉駐外的想家之苦。士兵知道後都大聲叫好,也都歡歡喜喜地到葵丘駐紮去了。
     哪知,周天子的王妹嫁給「襄公」後,才不到一年就死翹翹。也算癡情種子一枚的「襄公」,這時便常以狩獵為由,偷跑到齊魯邊界和文姜夫人繼續玩起「哥哥愛妹妹」的情慾遊戲。而當時對葵丘駐兵「瓜熟而代」的承諾,也就在淫樂中,忘得清潔溜溜了。
     隔年,瓜熟時節已到,卻不見齊侯派兵來葵丘換防,帶頭將軍連稱猜想是「襄公」忘了這回事,便派人送了一車甜瓜回齊宮,想借此暗示齊侯。誰知,齊侯根本不當一回事,也沒換防的意思,這可惹惱了大夫連稱連稱長年隨齊侯征戰,立功無數,卻少見齊侯給予封賞,哪知,又被派到這個鳥不生蛋的邊陲駐防,心中早已不爽到極點,現在換防又食言,更加怒不可止。當下便修書給公子無知,要他裡應外合將齊侯幹掉,事成後便扶他為王。

     這公子無知本是「齊襄公」老爸「僖公」同母兄弟夷仲年的兒子,從小甚得「僖公」的寵愛,這當然也就惹得姜諸兒自小就看他不順眼,所以「襄公」即位後,對公子無知是百般打壓,完全不給他任何權職,只放著他整日混吃等死。但是,公子無知卻自認自己的條件與才能都勝過「襄公」多多,所以,便時時懷有奪權篡位的野心。但齊國自「襄公」即位以來,國勢日強,在諸侯間更儼然是龍頭老大,因此,無知也只有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的份。而現在,眼看這個時機就要到了。
     侯的妃子連氏,是連稱的胞妹,雖也有幾分姿色,但齊侯卻只「哥哥愛妹妹」,對她相當冷淡,這也惹得連氏妒恨在心。「襄公」哥哥愛妹妹,讓「魯桓公」載了綠帽,連氏不遑多讓,也搞出了個嫂嫂愛小叔,和公子無知也來上那麼一腿,給「襄公」頭上也輟上綠雲一朵朵。這日,公子無知收到連稱的密函後,便和姘頭連氏商量如何幹掉齊侯。這對奸夫淫婦知道齊侯酷愛狩獵,便約了「襄公」出城遊獵,隨後,便將約定的日期偷偷寫信告之了連稱
     這年十一月月初,「襄公」和一大伙人來到了貝丘山,白天打獵,夜宿離宮,倒也快活無比。有一天,齊侯為追射一隻野豬,不幸摔下馬,扭傷了腿,便在貝丘離宮養傷。而早已偷偷帶著親信兵卒回到京都,在此理伏了數日的連稱見機不可失,便帶兵殺入離宮寢室,而正躺在床上休養,腳腫的像麵龜,根本無力逃跑和反抗的「襄公」,當場便被砍成數段,就此一命鳴呼也!「齊襄公」因為「瓜熟而代」的承諾沒屢行而被殺的故事,就是「瓜代」一詞的典故由來。
     「襄公」被殺,姜氏王族人人自危,便紛紛出逃。其中,「襄公」的庶弟公子管仲的保護下,逃至魯國投靠外甥「魯莊公」姬同;而另一庶弟公子小白則和鮑叔牙逃到母親娘家莒國避難。

     管仲,名夷吾,字鮑叔牙,亦稱鮑叔,歷史上著名的「管鮑之交」,指的就是他二人的知交之情,而「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句名言,就是出自管仲之口。至於,「管鮑之交」的實際狀況究竟是如何?說穿了,就是一個同性戀鮑叔牙和一個異性戀管仲交往的故事。同性男自小深愛著異性男,所以無怨無尤的為他付出;異性男雖不愛同性男,但因為可以由他身上獲得不少好處,也就任由同性男一廂情願的愛著自己,也不推辭。兩人合夥做生意,異性男明明是貪財,總要求分得多一點,同性男卻幫他解釋說,因為他有老母要養;異性男明明是貪生怕死,作戰老躲在後面,同性男也能說成是,因為他家有老母要奉養,所以不能死;異性男明明是剛愎自用,不聽人勸,同性男卻認為這是有個性,不和別人同流合污,一般想法。總之,同性男對異性男的崇拜與愛慕,已到了完全沒有自我的地步。就連最後異性男身居高位,對同性男卻毫無感恩和提拔時,同性男還是願意屈居在他手下,彷彿只要能默默地守在他身旁,看著他那高大威武的身影,便也開心滿足了。而異性男也理所當然的,享受著那些別人心甘情願的付出。
     有看倌可能會認為我胡謅,將歷史上一段美好的男性相交情誼,說成如此情色庸俗。其實,各位如果有空,不妨多用心詳閱一些史料記載,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細心者一定可以體會出一些,不僅僅止於歷史表面記敘的歷史人物原性。好了,管鮑之議就說到此,回到正題。
     齊侯被殺,齊國頓時陷入一片內亂紛爭之中。雖然公子無知弒君即位,而連稱兄妹更是專權亂政,但不久就又都被其老不服者所誅。就這樣殺來殺去了好一段時間,舊臣高氏國氏眼看國不能一日無君,姜氏國脈豈可中斷,便想迎回公子小白,以安民心。公子小白在魯、莒接到消息後,便各自領兵火速趕回齊地。管仲因擔心小白鮑叔牙會強先趕回齊都,所以,便一個人快馬輕騎先行,準備攔在入京途中,阻止小白入齊。
     在等候的路上,管仲一看到鮑叔牙小白一行人匆忙趕路而來,便橫身攔阻,勸說小白返回莒國,不可與兄長公子爭位。鮑叔牙知道管仲蓄意拖延,也不和他多說,驅車便往前去。管仲心知勸阻無效,突然取出弓箭,不由分說的大喝一聲小白之名,舉箭便朝他射去。小白本來就站在馬車上,突然一箭射來,便中箭滾下車去,口噴鮮血。管仲本就善於射箭又是自視甚高的傢伙,見小白中箭吐血,料想他必死無疑,便策馬趕回和公子會合,報告小白死訊。大隊人馬也因而放緩速度,慢慢的往齊都前進。
     也真活該他姜小白當王,管仲那一箭雖是射中了他,但中箭位置卻正好是在腰帶扣上,雖有傷痕卻只是皮肉。中箭時侯,小白為怕管仲再射第二箭,於是將計就計,假裝中箭,滾下馬車,再咬破舌頭佯成吐血,讓對方以為得逞。而從面對這件事的機智反應,和臨危不亂的表現,鮑叔牙知道,齊國真的是要出一位不俗的君王了。

     註一:歷史有時真是煩人,就拿公子小白的出身來說吧。有的史料記載,他二人是「齊僖公」庶出的兒子,「齊襄公」同父異母的兄弟。有的卻說,他二人是「齊襄公」的庶出兒,兩人一下子由兄弟變成兒子身份,輩份難分,這可真真傷腦筋。或許,春秋時代本就是個亂世,常常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弟姐妹胡搞一團。所以,也就別多怪記述這段歷史的那些史學們,他們有時各自一把號,自吹自的調,也是多所難免了。

     註二:歷史另一個煩人處,則不是因為史學家的各自筆述,而產生的歷史差異,而是因為後人不求甚解的錯誤認知,和俗眾以訛傳訛所產生。就拿本文所牽涉到的一句成語「毋忘在莒」來說好了。現在的學術書籍大都把「毋忘在莒」一詞,當做是描寫戰國時期田單復國的故事。史書有載,戰國時期燕攻齊國,田單苦守即墨兩個僅存的小城,幾年後,終將燕國打敗,光復齊國。但查遍史書,這段歷史中並沒有任何和「毋忘在莒」四字相關的記載。古籍裡也沒有人用「毋忘在莒」四字來比喻田單復國的事件。反而在史書中有記,齊國內亂,姜小白投奔莒國避難,之後,回國即位為王。某日,齊侯和鮑叔牙管仲喝酒時,鮑叔牙舉杯對小白說,「祝吾君無忘其出而在莒也!」。意思是說,希望君王不要忘了出奔莒國的教訓。所以,「毋忘在莒」一詞真正的典故由來應是由此,而非關田單復國一事也!。



   11/10/08   AN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俺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