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5年,姜小白回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眾舊臣在鮑叔牙的遊說下,共舉小白即位為王,史稱「齊桓公」。「魯莊公」本想利用出兵幫助公子回齊即位的機會,借以控制新君。誰知,卻被「桓公」搶了先,希望落空之際,心中不免憤忿,也不顧隨臣規勸,大軍便直驅齊境而來。
     魯軍壓境,「桓公」雖初登大位卻也不退縮,立刻命鮑叔牙隰朋領兵反擊。兩軍在乾時交戰,魯軍大敗,齊軍繼續直追不捨,連魯境的汶陽等地都被征服,收為齊地。「魯莊公」見齊軍雄勢壓境,也只得低頭向齊侯舅舅求和休戰。
     齊侯雖答應求和,但條件是必須交回公子管仲,「魯莊公」迫於情勢也只得答應。公子心裡清楚,自已如果被遣回齊國也是死路一條,當下便撞柱而死,管仲則由隰朋裝入囚車,押解回齊。
     鮑叔牙一見管仲回到齊國,當然欣喜若狂,當下便要將他解出囚車,管仲竟然不肯,言明要齊侯答應放他,才願出來。鮑叔牙馬上入宮面見齊侯,並且當面向「桓公」舉薦管仲,一段舌燦蓮花的演說,將管仲說成好似可以飛天鑽地般的能人異士,曠世奇才。「桓公」此時仍對管仲之前的一箭之仇,懷恨在心,但心知管鮑兩人交情,本就非同一般,而鮑叔牙又是他之所以能即位的首要功臣,權衡細思後,便將管仲放了,但仍不願用他。

     過了段時日,齊國的社會和民心都漸漸恢復正軌,「桓公」便開始封祿復國功臣,鮑叔牙本被拜為上卿,卻以自身能力不足,向齊侯推辭。並且再次推舉說,只有管仲的才能,才足以拜相治國,成就齊國的霸業,當下,對至友又是一番吹捧,直到舌乾。齊侯也算是真正領教了鮑叔牙的纏功,只得答應召管仲入宮議事。誰知,鮑叔牙卻要「桓公」移駕親見邀請,說這樣一來,不但可向世人宣告齊侯求賢之心,更可表現出君王不計前嫌的寬大胸襟;如此,天下賢能之人,必定相繼來歸依附,為齊國所用。小白先生當然也不是笨蛋一枚,氣歸氣,道理總還是道理,當下便接受了老叔叔的所有建議,齋沐三日,拜迎管仲入齊宮。
     管仲看到齊侯這般柔軟身段和氣度,大為拜服,當下立志全心輔佐魯侯霸業。齊侯既得了管仲,便向他討問往後的治國安民之道,而兩人這一談,竟就談了三天三夜。「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段歷史名言,就是當時管仲對「桓公」所提的治國主旨。兩人其他談話內容,就不多提,你想能聊三天三夜,就知道說了多少話了。經過這次馬拉松式的長談,「桓公」對管仲的治世才能,總算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了,當下晉拜為相,並以「仲父」尊稱他。看來,曾落魄為囚的管夷吾,這下是真的揚眉露臉了。

     武將曹沫是個超級肌肉男,很得「魯莊公」的寵愛,「莊公」在公子事件後,心情不爽到了極點,曹沫為討魯侯歡心,便自願領兵伐齊,討回失地。誰知,竟三戰三敗,這惹得魯侯是更加惱火,曹沫一時也沒臉再說什麼,只能盡力用他的猛男體格,來幫魯侯消火。大夫施伯知道魯侯若不出了這口鳥氣,是不會罷休,便為他引薦了一位軍事將才,名叫曹劌(音,塊)。魯侯在聽了曹劌一番論戰後,相當讚佩他的雄才,君心大悅之餘,當下備齊兵馬糧草,親身領軍,帶著曹劌便向齊國直殺而來。
     魯軍來犯,本來姑念著兩國的宗親血緣,對與魯軍的幾次對仗,都只小挫而不趕殺的「齊桓公」,對「莊公」這個小外甥,三番兩次的挑釁,再也不耐煩了,當下決定不再留手,指派鮑叔牙舉動大軍,這次務必將魯軍一舉殲滅。管仲本想勸阻,但看到齊侯心意頗決,也就不再多說,只偷偷囑付鮑叔牙,小勝即可退兵,不用趕盡殺絕,以免搞得兩國以後,情誼修補無望。
     齊魯兩軍的前行部隊經過幾番交戰,魯軍不敵,敗退長勺鮑叔牙不聽管仲小勝即可退兵的忠告,一路追殺到了長勺,當下便和魯侯的主軍對峙了起來。鮑叔牙因為前戰皆勝,這時見到「桓公」主軍,自然也不放在眼裡,擂起戰鼓便直殺而來。「桓公」見敵軍殺來,正要下令出擊,卻被同車的曹劌阻止,只說嚴陣以待,此時不宜迎敵。魯侯雖是不解,卻也依了他意。齊軍初鼓進攻,卻被魯軍的兵陣阻擋,一攻不下,又重新整軍後,再次擂豉直衝敵軍。這次魯軍還是不出兵反擊,仍只以先頭兵陣阻擋,齊軍久攻,仍是不能衝破敵陣,只好又退回重新整軍。而就在齊軍第三次擂鼓攻來之時,曹劌立即對魯侯表示,現在可以出兵對仗了。這次對戰,魯軍是初次鳴鼓,齊軍卻已是第三通鼓了,齊兵前兩次見魯軍都不反擊,以為對方膽怯不敢戰,都鬆了戒心。誰知這次鼓聲一起,卻大軍突然衝出,齊軍頓時大亂,刀砍箭射,勢如疾雷不及掩耳下,齊軍被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
     看到齊軍敗逃,魯侯終於抒了一口被壓制許久的悶氣,正準備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住。曹劌下車,左看看右端詳之後,才說可以追擊了。就這樣,魯軍便一路追殺了齊軍三十餘里才休兵,並搶獲了齊軍戰車甲冑糧秣,不計其數。凱旋回京,魯侯便問曹劌為何要等對方擂三鼓才出兵,曹劌回答,「戰爭中,氣勢是最重要的,氣盛則贏,氣衰則敗。擂鼓就是為了鼓動士兵氣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軍不輕易擂鼓出兵,是為了蓄養士兵的氣,而對方擂了三鼓,氣勢已衰盡時,我方才擂第一鼓,則氣正盛,以盛敵衰,焉有不勝的道理」。魯侯又問,當敵軍潰敗時,為何不馬上追擊,曹劌接著答道,「齊軍一向狡詐,我怕對方詐敗,並暗藏伏兵,所以不可追。但觀察發現敵方敗逃時,車痕零亂,軍旗東倒西歪,便確定對方逃得慌亂,所以才出兵直追」。而曹劌這次長勺兵敗齊軍的故事,也正是成語「一鼓作氣」一詞的典故由來。
     長勺兵敗,「齊桓公」愕然大怒,過沒多久,又聯合宋國攻魯,誰知,遭到魯國頑強抵抗,最後無功退兵。連遭兵敗的挫折,齊侯頓時像洩了氣的皮球,鬥志全消,終日便在後宮與易牙豎刁等男寵淫樂,對政事也不聞不問,全數交給管仲處理。易牙原是名廚師,手藝了得,姿色更得齊侯垂愛;魯侯有次說從沒嚐過人肉,不知味道如何。易牙竟將自己的幼兒,剁成肉醬,做成蒸肉給國君品嚐,「桓公」深受感動,對他更是寵愛有加。正所謂「吃好到相報」,易牙又將美形男豎刁帶入宮,引薦給齊侯,一起供君主淫樂。而豎刁為了得到善妒的齊侯信任,他沒兒子可剁,便剁了自己的老二,借以表示對國君的專一。想當然爾,齊侯除了感動之外,必是百般心疼,疼他疼到心坎兒裡。除了他們兩個之外,晚年「桓公」又寵幸另外一個名叫開方的男寵。開方原本是「衛懿公」的長公子,因為仰慕小白,而且知道姜哥哥性喜美形男色,故而自願入齊伴君。齊侯見他姿色誘人,便將他留置身邊,伴陪春宵。而開方入齊15年,從未回過衛國,就連父母過世,也沒回去奔喪,對齊侯真真是癡心情長,感人哪------!喔,對了!這齊侯身邊F3中的易牙,雖是奸佞小人,但因廚藝實在了得,後世便奉拜他為「總鋪師」的始祖。


    【附錄:中華文化中的為什麼?】

    問:為甚麼稱創始人為「鼻祖」呢?

    答:「鼻」字,古代原作「自」。甲骨文與金文的「自」字都很像人的鼻子的形狀。另外,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載:「自,鼻也,象鼻形。」所以「自」為象形字,本義即指鼻子。而人們經常在說到自己時,會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故「自」字又慢慢演變成了第一人稱代詞,即「我」、「自己」。後來,為了便於區別「自己」及「鼻子」,就在「自」的下面再加上一個聲符「畀」,就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鼻」字了。而「鼻」又有開始、最初的意思,例如,在古代,人們俗稱第一個孩子為「鼻子」,因此,後來人們就把最早的創始人稱為「鼻祖」了。



   11/11/08   AN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俺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