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天龍華麗收場港劇息鼓  另闢戰場攻堅影帶熱夯





   1982年5月那個莫明其妙的「港劇輪播」政策後,1983年9月,那些窮極無聊的所謂"政府相關單位",又在研議後頒了道更不知所云的命令說,因為「港劇觀摩成效已夠」,三台在各自都播完第二輪後,禁止港劇繼續在三台頻道上放送。對三台而言,這個宣告,無疑是對港劇下了道永久封殺令,港劇這帖收視萬靈丹,恐怕,以後再也吃不到了。


   1983年12月,輪到台視接播港劇,這也是港劇輪播的最後一齣。握著手上這帖最後的白虎湯,台視決定讓它發揮到最大的作用。港劇輪播之初,中視的《楚留香》一劇,曾對華視的綜藝收視王牌《綜藝100》,產生過極大的威脅;爾今,台視則希望這張港劇最後的王牌,能一舉拉下台灣另一張綜藝王牌。於是,台視將要播出的末代港劇《天龍八部》,由週六八點調回最初的週日八點播出,要和華視正面展開一場最後的收視殊死戰。事後證明,台視這招棋不但走對了,還大獲全勝,此舉,也是種下之後《綜藝100》走上停播命運的一大要因。



   當年《天龍八部》一推出,可能因為是最後一部港劇的關係,加上劇情內容紮實,人物場面華麗,武打動作較之前多部港劇都更簡潔明快等種種因素,《天》劇一上檔的前幾週,收視率平均都在45、46%上下,而華視《綜藝100》的收視率則快速滑落至大約只剩23%左右,兩節目收視相差近一倍。在播到《天龍八部Π虛竹傳奇》時,《天》劇收視率更一舉突破50大關,狠狠地將曾獨霸三台收視龍頭達五年之久的《綜藝100》,一舉擊跨。
   《天龍八部》是金庸小說中,主要人物最多,劇情最離奇複雜的一部,要拍成戲劇本就不易,要拍好更難。但香港無線卻將它拍成了金庸戲劇中的經典作品,其中箇由,除了編導劇組在內容與拍攝技巧上的紮實與創新之外,選角尤居首功。劇中飾演主要人物「喬峰」的梁家仁、「段譽」湯鎮業、「虛竹」黃日華、「段正淳」謝賢、「慕容復」石修、「王語嫣」陳玉蓮、「阿紫」陳復生,以及一人分飾「鐘靈」、「阿朱」的黃杏秀,個個都有令人激賞的演出。尤其是石修的「慕容復」,他不但將「慕容復」意氣時的貴氣、帥氣與傲氣,表現得令人有種其人當如是也的不忍憎之;受挫時的憤怒、不甘與無奈,更讓人滿是不忍苛責的同情與心疼。能將一個反派角色演得這麼多正面評價,石修的「慕容復」也算第一人。



   1982年4月的《楚留香》開始,經過《琥珀青龍》、《楊門女將》、《英雄出少年》、《飛鷹》、《十三妹》、《天蠶變》,到1984年3月的《天龍八部》為止,剛好"八部"的港劇,將台灣的電視生態做了一個大翻攪的改變,也給了台灣戲劇該如天蠶脫繭一般蛻變的省思。《保鏢》當年在香港掀起了一股台劇的追逐熱潮,香港電視台大播台灣劇;而在那股熱潮裡,香港人看到了戲劇創新變化的可能性,也體認到精緻戲劇的必要性。幾年內,他們急起直追;幾年後,港劇攻陷了台灣。
   有競爭才有進步,當年台劇香港火紅,香港電視台不但沒眼光狹隘地排斥外來競爭客,反而,由中成功地吸收了別人的經驗長處,作為超越別人的利器。當年港劇如此,近幾年的港片,又何嘗不是這樣?反觀台灣,近幾年在港、日、韓劇的市場競爭推擠中,部份戲劇或有明顯地進步,但一些主導性強的黃金檔,卻還是和三十幾年前的《保鏢》一樣,邊趕邊播、劇情拖拉、廢話連篇,每天圍著一個無聊話題,在那裡繞來繞去、繞來繞去、繞來繞去、再繞來繞去、---------,喔!對不起,再次回題。如此這般的劇作,也註定就真的只能在台灣這塊小島上,自慰式的上演搬弄而已。
   港劇雖然在電視上禁播,但由於80年代錄影機己經開始普及,港劇便以「錄影帶」的形式,直接攻進每個家庭,繼續征服劇迷的心。而隨著這股「錄影帶港劇」的流行帶動,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翁美玲鄭裕玲劉青雲黃日華----等「錄影帶明星」,在一齣齣熱租港劇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笑傲江湖》、《新紮師兄》、《鍾無艷》、------的加持下,又帶起了另一波的港星新風潮。




(欲知後事,下回分解*********)



   09/10/12    ANDY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俺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