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七回 八部力作借鑑本土旗揚  台製港劇熱拍俠義當道



   灣戲劇在港劇自三台息鼓偃旗之後,終於有了個稍稍喘息的機會;在經過兩年八部港劇說好聽是「洗禮」,其實是被「洗面」後,台灣戲劇也才仿若睡獅乍醒般,在內容與製作品質上,都有了顯著的提昇。加上ENG單機作業的器材與技術不斷地精良,整體劇作水準可說進步了許多。而在武俠港劇的風潮引領下,本土自製武俠劇的數量,更一夕暴增,光是在1984到1986的三年間,三台一共就播出了超過五十部的自製武俠劇。這段時期,可說是本土電視武俠劇,最為輝煌燦爛的年代。
   雖說港劇自三台螢光幕上消失,但港劇的影響卻未消褪,一種被當時娛樂媒體稱為「台式港劇」的劇種,在這個時期於焉誕生。所謂的「台式港劇」,就是主角人物、製作劇組、武行人員全都由香港人擔任的劇作,而首開此風氣之先的就是84年台視由關聰姜大衛主演的《鐵血楊家將》。同年4月,台視趁著《天龍八部》的餘熱,又推出由港星石修搭配朱寶意的《少林寺》一劇。而光是在84這一年,台視就製播了《鐵血楊家將》、《少林寺》、《天龍劍俠》(徐少強魏秋樺朱寶意主演)和《冷月孤星劍》(車軒馬景濤張詩涵主演)等多部「台式港劇」。





   台視的《少林寺》當年在週日晚間八點的黃金檔播出時,曾創下36%的高收視率,眼見台製武俠劇風雲捲動,中視為爭食這塊市場收視大餅,便和當年的「戲劇教母」周遊重新合作,推出由孟飛潘迎紫主演的《神鵰俠侶》,準備和台視的《少林寺》一爭武林天下。這時,港劇錄影帶版的《神鵰俠侶》才剛掀起過熱租風潮,潘迎紫版的《神鵰俠侶》一上檔,果真也沾了光的氣勢如虹,一時之間,「神鵰俠侶大鬧少林寺」,兩劇廝殺得好不熱鬧。而平日的八點檔,中視也不放過,《少林小福星》(石修黃杏秀吳元俊主演)和《書劍千秋》(趙樹海邱于庭樊日行主演)則劍挑台視《天龍劍俠》、《冷月孤星劍》兩劇。



   的《神鵰俠侶》最早被拍成的劇作是1960年由謝賢南紅主演的香港粵語長片。電視劇有1979年香港佳視的羅樂林李通明版,1983年香港TVB的劉德華陳玉蓮版,1984年中視的孟飛潘迎紫版,1995年香港TVB重拍的古天樂李若彤版,1998年新加坡新視的李銘順范文芳版和台視的任賢齊吳倩蓮版,最近的則是2006年黃曉明劉亦菲合作的大陸央視版本。





   另外被拍成電影的則有香港邵氏1982年的傅聲版,同年的《楊過與小龍女》則由張國榮翁靜晶分飾男女主角。至於,另兩部由劉德華主演的電影《91神鵰俠侶》和《92神鵰俠侶:痴心情長劍》則只是取其小說名稱,內容與之無關。

   *《神鵰俠侶/1979/羅樂林、李通明》




   1983年劉德華陳玉蓮主演的《神鵰俠侶》應該是所有劇作版本中,最受觀眾歡迎和印象深刻的一部;傅聲的電影版則是一部沒有「小龍女」的《神鵰俠侶》,好玩吧!台視吳倩蓮版的黑色小龍女,聽說不只是觀眾,連金庸都氣到差點吐血;新加坡的李銘順版是筆者最喜歡的版本;而黃曉明劉亦菲的央視版本,則是拍得最精緻、唯美的一部《神》劇。

(欲知後事,下回分解*********)



   09/10/14    AN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俺滌 的頭像
    俺滌

    Andiger☆Napuler那不勒星的行者

    俺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